肇夕

這是土地撕裂后,凜冽而安靜的冰河;這是冰河撕裂后,暗黑的洞見。 “淵默而雷聲”,似要隨時爆發(fā),仿佛黑鐵時代。4個月前,小說家于曉威的丙烯畫 《冰河》誕生,我立刻意識到它將成為一幅意義非常的作品,這平靜而蘊藏著巨大能量的一角冰河,也許,只有深流在小說家的地理中,才會產(chǎn)生出如此獨具一格的能量?此破降瓱o奇,實則處處機鋒。這與小說家本人的思想正好暗合無痕。正如他將自己的一幅以火車為主體的畫命名為 《時光中轉(zhuǎn)站》,我覺得,小說家于曉威的畫,正是他精神與思維的中轉(zhuǎn)站,是流向小說與詩的中轉(zhuǎn)站,是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奏。如此機緣間,又非常奇妙地成為所有觀者的靈感集散地,并產(chǎn)生強烈的共鳴,所激發(fā)出的生命力,有些 “悲欣交集”的境界與況味。

此時,這個早在16歲即已握裝小說”這把利器的少年,45歲。距中短篇小說集 《L形轉(zhuǎn)彎》的出版,時隔15年。此間經(jīng)多年的思考、創(chuàng)作與生活的積淀,我猜想,這個性情未變、刀在鞘中,卻閱歷了人間百態(tài)的小說刀客,思想感情的飽和度達到了爆點, “只有把心掏出來,才能好受些吧”。有人說,詩是最高形式的小說。而于曉威的畫,正蘊含著詩與小說雙重的向度。事實亦真如此,對于一個小說家來說,這屬于詩人的激情,是無法用小說的語言去描述的,也來不及。更何況,我個人認為,他長期以來的小說風格,都是緩慢、冷峭和偶爾出人意料的。借為 《L形轉(zhuǎn)彎》作序的楊志廣先生的觀點,那是“關于 ‘帛的斷想”,曉威無時不在關注著人與社會,從 《九月的玉米地》到 《孩子,快跑》,從《陶瓊小姐的1944年夏》到 《L形轉(zhuǎn)彎》, “為了證明作家的觀念”,他已經(jīng)到達了 “從理念出發(fā),給出答案”的境界。而楊先生卻希望他還有另外一重境界,即是 “從智慧出發(fā),不問答案”,那是2005年7月31日。彈指間,經(jīng)年逝,如同那《孩子,快跑》中少年端午涯的命運,上世紀70年代生的許多人就這么突兀地長成了。相對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世界中當下的少年們,他們的青春期是很古典的,思想啟蒙期受到上世紀80年代初各種文藝思潮的影響,文學滋養(yǎng)則可得自古今中外。若非過分苛責,我覺得,這一代的人格普遍完整,思想行為極具現(xiàn)代性。我認識許多 “70后”作家,他們很少驚慌。不驚慌,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領?上钕壬2009年離世,無法眼見他對一個小說家的預言正漸變?yōu)楝F(xiàn)實,雖然,這 “從智慧出發(fā)”的思想,經(jīng)過多年自覺地解構建構融合淬煉,雜糅迸發(fā)時竟是自然選擇了另一出口——繪畫。這淋漓盡致地翻越了語言藩籬的行為,不僅體現(xiàn)了 “所有品質(zhì)中最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情緒和認知”,更重要的,它使語言產(chǎn)生了再生性。我認為,這是打開于曉威繪畫意象的解碼鎖,也是這么多作家與讀者喜歡這些畫的根本原因。那些有著強烈小說指征的畫,諸如 《城市:一種被包圍的性》 《癲狂與傷感》 《致這個時代手工者》《工業(yè)時代》 《被反復涂抹的人》 《欲望大街》 《愛情文具店》,白樺樹系列: 《父親的白樺樹》 《母親的白樺樹》《我的白樺樹》 《礦工與草撤,又如 《九月玉米地》 《故都的秋》 《不順從的秋》 《紅樓夢》 《博爾赫斯小說論》 《時光中轉(zhuǎn)站》 《那些花兒》 《大冰河》,再如 《城市印象》《大隱圖》等4個月來50余幅紙版或布面丙烯畫,無不透露著他作為一個小說家的觀念。若楊先生還在,我一定會笑對他說:先生,曉威這個給生命 “斷脖的脾氣秉性不但沒改,怕還是 “變本加厲”地任性了,那些對社會人生的 “固執(zhí)”看法,絕不打算分什么階段,而是一以貫之,隨時準備對那 “半明半暗、隱秘、交錯、混亂、模糊的人性邊界”,斷喝一聲,拔刀而起,剖開真相。所以,當他的畫撲面而來時,才會有著不可復制的信息和想象,具有著某種奇妙的能量——既帶有個人主義的 “本真性”理想,也附有原生的超現(xiàn)實色彩——正如那令人印象深刻的 《九月玉米地》和 《礦工與草撤。

蒙田說: “強勁的想象產(chǎn)生事實!倍@事實即是,4個月來,小說家于曉威執(zhí)畫筆,把思想感情爆炸后的火花,快意淋漓地甩刻成一幅幅看似靜止、實則運動的畫面。而這個過程,最初經(jīng)由微信朋友圈互相轉(zhuǎn)發(fā),繪畫影響竟然擴散于市井與民間,意外地演變成了一場不是行為藝術的藝術?梢,可取的藝術,不問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