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宜發(fā)

張延偉已步入耄耋之年。30多年前,我們都在曾經的鄭州鐵路分局工作,他是辦公室主任,我是政治部辦公室秘書。他的工作熱情和擔當意識讓我十分佩服,是我敬重的領導。他身材不高偏瘦,鼻梁上架著一副高度近視鏡,天天忙忙碌碌,走路都是小跑。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延偉老兄。

1985年我到錦州參加培訓,學習回來工作環(huán)境發(fā)生了變化。白駒過隙,一晃,我們30年沒有聯系了。前一段時間,他突然來電,我們的情緣得以接續(xù)。

應約相見,延偉兄特意帶了他的詩作專輯 《耋年留韻》送我欣賞,兩人滿肚子的心里話傾瀉而出。老兄年過八旬,聽其話聲,依然年輕。

1935年,張延偉出生在河南農村。當年,兵荒馬亂,張延偉的童年充滿了苦澀與艱難。16歲,他進了鐵路,并一直工作至退休。退休后,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,哪知,病痛悄悄襲來,并慢慢發(fā)展成了尿毒癥,定期到醫(yī)院做透析成了他雷打不動的 “功課”。1999年,64歲的他到醫(yī)院做了換腎手術,身體機能恢復了正常,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。

經過病痛的折磨,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。老年不是晚年,富足不等于幸福,人要有事干,生活才能快樂。他不愿意呆在家里,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在平凡的生活中實現生命的價值。首先,他想到了學習。延偉兄高中沒有畢業(yè)就參加了鐵路工作,讀大學是他青年時期的一個夢想。昔日夢想未成真,今日能圓也不遲。病痛消除后,他先后參與了鄭州大學函授、北京語言文學自修大學和鄭州鐵路局老年大學的學習,學習文學知識、古典詩詞。

他對作詩填詞有著濃厚的興趣。幼年的他居無定所,到處漂泊,父親留下的一本字典和一冊唐詩成了他的最愛。參加工作后,他的崗位與當詩人不挨邊兒,加之工作繁忙,只好將兒時的夢想深深埋藏在心底。1996年,躺在病床上的他時不時地回想起苦難的童年生活,想到他這一生匆匆地來,不能就這樣匆匆地走,要給周邊的人留下一些值得回憶的東西。他做了最壞的打算,倘若這一病不起,能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作詩句也算給后人留下了一份遺產。

延偉兄在病中邊治療邊創(chuàng)作,竟寫下了50多首詩作,字字句句吐露真情。1999年他大病痊愈恢復健康,直奔學堂專心學習研究詩詞,吟詩作詞興趣更濃,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滿足。詩詞研究和創(chuàng)作,為他增添了無窮無盡的樂趣。

他對生活充滿了激情。延偉兄不愧是生活的強者,在病重期間他看到的不是絕望而是希望,他以筆墨為伴憧憬未來。1997年他病痛難忍,靠輸液維持生命。他沒有沮喪,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詩詞創(chuàng)作,傳遞正能量。他在 《病中》這樣寫道: “身有病疾臥病房,計數點滴度時光。往事歷歷涌心頭,拔去吊針寫詩章。”從他的病中詩作中絲毫看不出有什么悲觀情緒,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生活激情。 “疾患在身更何求,有醫(yī)有藥心無憂”,他深信,纏繞在身上的病魔一定能驅散,他用積極的態(tài)度期待著這一天。他是個知足感恩的人,給點陽光就燦爛,一心撲在學習上,盡情地享受著歲月的快樂。

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滿足,真正的富有是精神富有。延偉兄耄耋之年生活充實,精神爽朗,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學創(chuàng)作的大海里,是一個快樂的老人、幸福的老人。